【電影吞食部】還不是能放手的時候─《拔一條河》


不知道你會不會對看似打著「災區重建」、「溫暖人情」旗幟的勵志紀錄片心存抵抗?那麼大可放心,因為《拔一條河》雖然從八八風災重創區高雄甲仙切入,卻挖掘出更豐厚的在地故事,並且龐而不雜:除甲仙國小拔河隊以外,新民媽媽是一條並行甚至佔更大篇幅的故事線,同時再幅射出去談各路人物,有的始終堅守家園,也有的返鄉貢獻一己之力。這和導演楊力州過去的作品結構很不同,他說,因為這裡的情感跟故事是滿溢的,多到不知如何取捨,只能急切地帶領團隊親身介入,「希望像酵母一樣讓麵粉變成麵包」,所以你會見到片中經常出現導演、工作人員的聲音,連拍攝行為都成為影片內容的一部分。這是否會招來「拍攝者不夠客觀」、「渲染不理性情緒」的爭議?也許,但楊力州一心想高舉「參與的力量」,因為參與才有改變的可能。


 【電影吞食部】還不是能放手的時候─《拔一條河》

 【電影吞食部】還不是能放手的時候─《拔一條河》
電影中,拔河隊孩子們的積極堅強,鼓勵了消沉的父母與當地居民,這股正能量,同樣從新住民媽媽們身上散發。我不願意用「催淚」為賣點來煽動你,但《拔一條河》確實觸動人心、引發思考,且說一件最令我動容的:拍紀錄片經常仰賴「命運式的相會」,從天而降的一個事件、一句話,可以讓影片主旨昭然若揭。電影中段,導演和一位新住民媽媽爭論著〈甜蜜蜜〉這首歌是否為鄧麗君原唱,最後查證是翻唱自印尼民謠,「如果我們願意接受一首東南亞民謠是華人經典,那能不能也接受這群遠嫁他鄉的外籍女性是台灣媽媽?」楊力州問,這種編劇都寫不出的象徵,不僅是長期拍攝過程中甜美的收穫,也一定會是觀影時強烈的感動。

 【電影吞食部】還不是能放手的時候─《拔一條河》
你仍懷疑這個題材是在消費偏鄉苦難嗎?可是台灣如此之小,所有人的命運不都緊緊繫在同一條繩上?至少,當你發現一個距離大都會並不太遠的小鎮,人力物資竟是如此短缺,甚至是看到風災後新建的甲仙大橋,在夜晚點上怵目驚心的七彩LED燈的時候,就會知道我們還有很大空間努力進取,現在還不是能放手的時候。


 

------作者簡 介------
 【電影吞食部】還不是能放手的時候─《拔一條河》
孫志熙
現任電影雜誌編輯
吞食電影並永遠感到飢餓

 

延伸閱讀    
鐵少女:多撐一秒,就能改變世界的青春景美拔河隊    
以泰國水患為靈感所設計的字體    
滿載全球愛心的兩百萬隻紙鶴送給日本災民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 G+」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

DaMan Staff

利用 Diana Baby 110 包裝,自製相機型布丁!

來製造彩虹!Duncan Shotton 的可愛文具世界

推薦閱讀

更多電影吞食部

更多DaMan Staff

大人物 大人物小明

多讀一篇生活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