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張照片都在說一個故事 莊靈談他的攝影觀點


莊靈和他的人像攝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關渡美術館現正展出「莊靈.靈視人間攝影展」,展陳資深攝影家莊靈 1960 年代迄今的精選作品。隨著莊靈的生涯起伏,每一張照片都訴說著獨特的故事。展覽將展至 2 月 25 日。


此次展覽展出館藏《一生至友》,相片中人為莊靈的父親莊嚴和臺靜農。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莊靈《三代》。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莊靈 1938 年生於貴陽,1948 年隨父親莊嚴護送第一批故宮文物來台。他在中學時期開始接觸攝影,1965 年考入台視新聞部,擔任攝影記者。同年和友人合辦《劇場》雜誌,1971 年與來自設計、攝影、繪畫、編輯等領域的創作者共組「V-10 視覺藝術群」,他的生涯與攝影,經歷了台灣藝術走入現代化的進程。

此次展覽規劃「藝師藝友」、「走近現代」、「人間偶遇」和「逆旅行色」等四大主題,也展出他為《劇場》雜誌創作的1960年代實驗電影《延》和《赤子》,在現代藝術未被大量引入台灣的時代,是十分珍貴的影像紀錄。

莊靈的攝影主張「自然」與「真實」,不喜造作,或者以擺拍、打光的方式輔助攝影,認為創作應該按照個人的性子來走,「如果你有風格的話,也是很自然地形成。風格並不容易。你要經過多少的歷練、經驗的累積…」他娓娓道來。

「藝師藝友」展區陳列的是莊靈的黑白人像攝影,被攝者是他所認識的師長與友人,或者在擔任記者時因工作結緣的對象。水墨大師張大千、沙龍攝影名家郎靜山、藝術家席德進、劉其偉、著名演員楊麗花、舞蹈家林懷民、作家黃春明、詩人周夢蝶…都在他的鏡頭下顯露自然的情態。



莊靈《周夢蝶》。圖/關渡美術館提供。


莊靈《張大千》。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莊靈《郎靜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莊靈攝影作品。相片中主要人物(左上至左下,順時針排序):林懷民、郭英聲、朱銘、楊麗花。


照片中人物,左:洪通;右:陳達。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已故畫家洪通和民謠樂手陳達的照片被並置在一起。莊靈回憶,洪通的照片是與《藝術家》雜誌的編輯一同到台南拜訪他時拍攝的:「我們到他家時,敲了半天門也不開,原來他在裡頭唱詩。後來他走出來、點個頭笑笑,然後就坐在板凳上,掏出香菸與火柴開始抽起來,不管大家。我覺得這個人非常有意思,很有個性,就拍下了這張照片。」

有時在按下快門的瞬間,還不認識被拍攝者;拍攝完成後,才意識到自己捕捉到了珍貴的一幕,「我拍照的時候,還不知道他是陳達。當時他隨1973年『阿公阿婆遊台北』活動北上,我在採訪時途經圓山,看到草地上有三三兩兩的人在休息。裡頭有一位老先生在彈月琴,自得其樂,別人也沒有很認真地聽他唱…拍完後我沒再想這件事。過一陣子『民歌採集運動』的訪談照片被刊出來,發現對這個人有印象,才知道他是陳達。」



莊靈談他的攝影觀點。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莊靈《赤子》。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作品《延》和《赤子》則是為《劇場》雜誌的實驗電影放映會所創作,「延」意為生命的延續,拍攝父母與妻子的生活片段;《赤子》則以一歲多的女兒為主角,由她的視角看台灣社會的一景一物。莊靈以瑞士產的 16mm Bolex 攝影機拍攝,選取中山北路、龍山寺、動物園等場景,妻女和行人穿梭在城市裡,社會還是剛開始發展、逐漸興盛的階段。



「逆旅行色」展區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莊靈《看山》。圖/關渡美術館提供。

美術館一樓展出莊靈近兩年的彩色攝影作品《看山》,是「逆旅行色」系列的延續,以純粹、不加上後製的方式,拍攝台灣、紐約與中國等地的景色。莊靈表示,「我的創作方法,和攝影剛發明到現在幾乎沒有不同,還是光圈、快門…」

在攝影的路上,也許會走過不同的階段,對形形色色的創作方式或思潮產生興趣與實踐,到最後仍要回歸到攝影的本質,依然「看山還是山」。


--

非池中藝術網,看精彩的藝文影音,讀優質的藝術新聞。非池中立志搭起網路讀者與藝術欣賞間的橋樑,我們深信,藝術能用最易懂的形式,用網路訊息即時與快速的特性,讓更多人欣賞與了解藝術,用藝術改變社會。


延伸閱讀
地表最強鏡頭蓋來了?吸震防水完密包覆,各家鏡頭都適用
都市中的自然生態攝影 關於大野真人的「動」物寫真
【生活玩物】Instagram 連續 30 天每日一 PO!快和大人物一起來挑戰!
----
大人物噗浪」跟「大人物臉書」跟「大人物G+」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daman@funmakr.com
------本文經授權引用自友站 非池中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