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博物館系列講座-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

多元博物館系列講座-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

活動時間 2018-11-17 - 2019-02-23
主辦單位 國家人權博物館
活動資訊來源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結束倒數
-1888

活動場次

時間 地點 價格 前往訂票
2018-11-17 14:00:00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遊客導覽中心二樓
2018-12-22 14:00:00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遊客導覽中心二樓
2019-01-26 14:00:00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遊客導覽中心二樓
2019-02-23 14:00:00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遊客導覽中心二樓

活動內容

  多元博物館系列講座-尋找一株未命名的玫瑰

委託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執行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臺灣自1987年解嚴以來,隨著黨禁、報禁的解除,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對於各種人權議題,也開始進行投入與關注。2018年5月國家人權博物館正式掛牌,為台灣社會保存威權統治下的記憶,也推廣人權教育,是台灣民主化後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紀念《世界人權宣言》70週年,國家人權博物館將於2018-2019年間,規劃10場現代人權講座。

 

本次講座以台灣白色恐怖歷史和《世界人權宣言》及其他國際人權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兒童權利公約》)的關係與連結為基礎,探討人權的內涵,並反思台灣的人權落實現況。我們將以世界人權宣言為思考起點,用講座的形式來梳理集體記憶與對話,並尋找那一株還未命名的玫瑰,探討眾聲喧嘩的台灣社會是否早已存在對於相同理想的渴望。

 

本講座將分成三期執行。講座結束後,將收錄10場演講內容以出版成專書。第一期將以「記憶」為主題,第二期則以「白色恐怖歷史和國際人權公約及宣言的關係」為基礎,探討過去威權歷史與人權之間的連結為何。在紀念過去遭受人權侵害的受難者時,我們也應思考如何不再使之重蹈覆轍,而這就需要健全台灣人權保障的機制。第三期是以「酷刑和強迫勞動」為主題,檢視白色恐怖時期裡所發生的各種刑求與強迫勞動的形式,以了解過去的人權侵害行為是如何透過肢體和精神暴力等方法來達到統治者之目的,以及受害者在威權背景下與高壓的監獄裡是如何承受和面對這一切。此外,過去的痛苦又是如何影響著他們的家人,直到現在。

 

【第三期講座規劃】

生活在現在的我們應該很難想像自己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會突然被軍警帶走、銬上手銬和被布袋套頭,並帶上車子前往不知的境地,也無法想像看到這樣的事情在路上發生,自己的朋友、家人和老師突然被抓走。當然,也很難感受驚慌失措、苦苦等待所愛之人的心情。過去種種有關刑求和強迫勞動的故事,對我們年輕一輩的人來說不僅是無法想像和理解,也很難相信可怕的事曾發生在我們現今和諧且所愛的土地上。

不過,記憶過去和知道過去不只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後代的責任,尋求歷史真相必須是一直持續進行的工作。就算在找尋的路上充滿荊棘,也不會比在未來再次重蹈覆轍更令人痛苦。那究竟,白色恐怖時期的有權者是以何種形式欺壓人民,並使社會充滿「白色恐怖」的氛圍?如何藉由恐懼的擴散來達到統治者的治民目標?遭受人權侵害者又是如何對抗這一切?其所寄託之人事物為何?國家暴力又是如何影響他們自己和其所愛的人?希望藉由這些故事帶給我們勇氣,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權利和自由,並守護透過前人犧牲生命與努力奮鬥而來的種種果實。

 

場次七:監所勞動大不同?

講 者:蔡金鏗、簡中生和張常美(政治受難者)

主持人:曹欽榮(文史工作者)

時 間:2018年11月17日 (六) 14:00-16:00

在過去與目前有關受難者口述的歷史中,較少談到大家當初在監獄中的勞動狀況,本場演講的設計就是希望能有所補足,也希望邀請到的三位前輩能說明當初在白色恐怖時期時受難前輩們在獄中的勞動形式有哪些,像是挑糞、在洗衣工廠或紡織廠工作等等,以及一般社會上的工人和監所中的囚犯在勞動上有何不同之處。主持人則邀請到曹欽榮先生,相信以其在口述歷史的經驗下也能帶給講座參與者許多收穫。

 

場次八:「原原」不絕的我們又該「轉」向何方?

講 者:吳豪人(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

主持人:黃嵩立(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召集人、TIMA台灣國際醫學聯盟秘書長)

時 間:2018年12月22日 (六) 14:00-16:00

從古至今,台灣的原住民族總是其中一個被侵害的對象。那麼在白色恐怖時期的原住民族有何特殊的處境和角色?而自從蔡英文總統就任後,就承諾台灣要進行轉型正義的工作,有關原住民族與轉型正義的議題為何會有如此多的爭議?大家究竟在爭論些什麼?除了促轉條例之外,是否要針對原住民族再制定專法處理?又,所成立的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工作為何?其目標又是什麼?以及其他國家,像是加拿大、紐西蘭、智利、阿根廷、秘魯等都曾以不同的形式來進行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台灣是否能加以參考?希望本場講座不僅可以說明台灣處理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過程和所遇到的困難,也能將國外經驗作為輔助和參考,並藉由吳豪人教授的法律專業及其特別針對原住民族的相關轉型正義研究來引領我們思考和討論。

 

場次九:揮之不去的夢魘─白色恐怖的酷刑

講 者:謝聰敏(政治受難者)

主持人:李禎祥(文史工作者)

時 間:2019年1月26日 (六) 14:00-16:00

現今,台灣雖然國內法化的國際人權公約還不包括《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但本場講座以其精神和內涵作為主軸,祈求我國能盡早體認其重要性以健全人權保障機制。本場講座由李禎祥主持,謝聰敏前輩主講,分享他在威權時代下是如何遭遇到肢體和精神上的暴力,自己又是如何與之共榮與對抗,以及過去的一切是如何影響他的。

 

場次十:被強迫失蹤的你我他─以李瑞漢為例

講 者:李慧生(李瑞漢孫女)   

主持人: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 間:2019年2月23日 (六) 14:00-16:00

去年九月行政院會議決議通過《保護所有人免遭強迫失蹤國際公約》並函請立法院審議,現在還在程序中,可見政府有參與國際人權事務的決心,並正逐步建構我國完整之人權圖像,其後續之進展可有待觀察。本場講座即以此公約精神為基石,祈求台灣的人權保障能更趨完整,更邁向「不再重蹈覆轍」的目標。

李瑞漢律師是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出生竹南地主世家,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畢業,在日治時期擔任台北市議員。在中國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後,則擔任台北市律師公會會長。1947年3月10日傍晚五點多,李瑞漢律師和同為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畢業的弟弟李瑞峰、省參議員且也為制憲國代的林連宗三人一起被情治人員請去跟陳儀開會後,從此就一去不回,下落不明到至今。對家屬來說,不知家人的去向與生死是多麼令人忐忑不安,也不知道是否還要永保家人還活著、我們會再相見的希望。這就是在中南美洲,如阿根廷、智利、巴西等前軍人獨裁政權常使用的其中一種侵害人權的手法—「強迫失蹤」。「強迫失蹤」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能讓人更感到恐懼,更可以達到統治者要威嚇人民的目的,因為它不像一般的謀殺還能讓人看到屍骨,不安感與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痛苦因而會一直持續下去,如夢魘般地纏繞於受難者家屬心中。

本次講座計畫以李瑞漢的遭遇為基礎,邀請到他的孫女來分享在受難後李家族的生活狀況、所遭遇的困難以及心理上的煎熬。主持人則邀約到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翠蓮,希望基於其關心轉型正義、研究戰後與日治台灣政治史的專業及經驗給講座參與者更豐富的視野。

 

報名連結:https://goo.gl/forms/vMzENl09Uzqz68yz1
更多活動內容請參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manrightmuseum/



 

報名期間:2018/11/20~20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