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完了Good Design設計獎,新富町文化市場《場所既視》展覽探索下一代市場,緊來看嘜!

一群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設計師,在傳統市場蹲點八個月之後,會產出什麼樣的作品?從攝影、表演藝術、紙雕、景觀創作、食物藝術等不同創作角度進行觀察與詮釋,藝術創作者們與菜市場的婆婆媽媽打成一片,提煉出的不只有傳統味,還有市場的下一步。
搶完了Good Design設計獎,新富町文化市場《場所既視》展覽探索下一代市場,緊來看嘜!
新富町文化市場自2017年開館迄今,每年度定期以傳統市場、常民生活與區域再生為題,策劃大型主題展覽與相關推廣活動。今年,新富町文化市場邀請陳宣誠、蘇孟宗、邱俊達三位策展人共同策劃《場所既視–下一代市場》展覽,由創作者運用多樣性的調查研究與記事手法來描繪、捕捉既視感,繪製下一代市場的靈魂與藍圖。搶完了Good Design設計獎,新富町文化市場《場所既視》展覽探索下一代市場,緊來看嘜!搶完了Good Design設計獎,新富町文化市場《場所既視》展覽探索下一代市場,緊來看嘜!
市場多是城市的起源,是匯流、聚集和交換的空間體現。通過對市場的考掘,可以看見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公共生活的演變,乃至靈魂的形塑。我們對「下一代的市場」的想像為何?策展人認為城市的靈魂仍舊是市場。台灣傳統市場儘管面臨著各種挑戰,卻並未消失,而在種種的轉型中形成了某種時空錯置的既視感(déjà vu)。
 
搶完了Good Design設計獎,新富町文化市場《場所既視》展覽探索下一代市場,緊來看嘜!
「場所既視」展覽計畫邀請攝影創作者王嘉笙、紙雕創作者成若涵、社區設計工作者陳冠蓉、表演藝術家謝杰樺與張可揚、建築師蘇弘與景觀建築師王文心,透過無形的地方記憶與有形的生活物件著手採集,並將歷程轉化為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深入淺出地解構常民文化,並結合共感地景創作對話性的場所構築與展演,創造一個想像「下一代市場」的空間基地。
搶完了Good Design設計獎,新富町文化市場《場所既視》展覽探索下一代市場,緊來看嘜!
 
新富町文化市場自日治時期公有市場建築外觀轉型為當代文化創意基地,今年甫於上周公布的日本Good Design Award獎項,新富町文化市場很榮幸贏得評審們的賞識與肯定,是台灣唯二取得「2019 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的獲獎項目,也是繼2017臺北市老屋新生大獎金獎,以及文化部文化資產管理維護優良獎肯定後,取得國際獎項的殊榮。也期待在本次展覽中,舊市場建築再次轉型,自2019年10月19日至2020年2月9日,新富町文化市場將全區成為藝文展演場,期間辦理多場主題論壇、專家導覽、民眾參與工作坊以及演出公開發表,歡迎民眾走入富含歷史底蘊的萬華,體驗市場記憶與藝術創作共織的交響曲!


場所既視-下一代市場展覽系列活動

【開幕座談】
2019.10.19(六) 14:00 - 16:30
主持人:陳宣誠
與談者:蘇孟宗、邱俊達、蘇睿弼、凌天
【專家導覽】
2019.10.27(日) 14:00 – 15:00  陳宣誠 / 展覽策展人
2019.11.10(日) 14:00 – 15:00 李明璁 / 社會學家、作家
2019.12.29(日) 14:00 – 15:00 林承毅 / 林 事務所 執行長
【民眾參與工作坊】
2019.12.1(日) 14:00 - 17:00 講師:陳宣誠、蘇孟宗、邱俊達
2019.12.7(六) 14:00 - 17:00 講師:王嘉笙
2020.1.5(日) 14:00 - 17:00 講師:謝杰樺、張可揚
(本工作坊將於2020.1.12 公開發表,歡迎民眾蒞臨欣賞)


 

《場所既視-下一代市場》Déjà vu: Re-Envisioning Market/Place

緣起與理念
 
什麼是市場?市場又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場所感與公共生活型態?市場常常是城市的起源,也是匯流、聚集和交換的空間體現。原建於一九三五年的「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是目前日治時期表現現代都市衛生概念的重要公共市場建築。在二次戰後,新富市場和東三水街市場的活絡都市生活,持續顯現出「現代」與「傳統」的時空並置與摩擦。台灣傳統市場儘管面臨各種挑戰,卻並未消失,除了轉型成為觀光市場之外,也形成一種客流分類的現象,老一輩的人依舊比較習慣到可以殺價、和攤商較無距離感的傳統市場,年輕人則比較喜歡在環境看起來乾淨、時間較彈性的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和大賣場。
 
我們對下一代的市場的想像為何?又如何通過藝術介入來展開?電子網絡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市場遇到的不只是實質空間的氣味、通風、排水等問題,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互動方式。電子購物的過程發生在虛擬世界,一切資訊透過光纖傳遞,人與人之間沒有互動的需要,公共生活快速萎縮。相較之下,傳統市場除了消費之外,還體現了人際的直接互動—顧客可以聆聽商品的產地來源,也還能貨比三家,討價還價,甚至與攤商交換烹飪的方法。這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故事與情感,也讓空間持續的活絡形成緊密獨特的社會關係,進而成為社區的重要凝聚力。
搶完了Good Design設計獎,新富町文化市場《場所既視》展覽探索下一代市場,緊來看嘜!
 
「既視感」(Déjà vu)或譯為「幻覺記憶」,指的是人在清醒的狀態下,第一次見到某個場景,卻感覺業已經歷過的怪異感受。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存在,不斷提醒我們過去所熟悉的場所感,如何能夠形成未來可能的養分。我們期望持續以空間作為觸媒(catalyst)來持續思考地方的多樣性,同時以參與共創的形式來發展相關的工作坊、創作與構築,期能將多元豐富的地方特質重新串接,並且引發新的文化行為,形成新的社區公共核心。以「下一代的市場」為名,這個計畫關注如何水平蔓延,關連起當代議題與文化生活模式,作為實踐的起點。
 
 
既視感的空間實踐
 
搶完了Good Design設計獎,新富町文化市場《場所既視》展覽探索下一代市場,緊來看嘜!
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當代社會還需要傳統市場的存在嗎?倘若傳統市場的衰落並非僅僅肇因於現代化、全球化、網路化的社會與生活型態轉變下的命運,而更涉及到欠缺回應這個轉變與變革的思考、策略與動能,那麼對於新富市場的活化轉型的議題,毋寧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型態的市場,來面對甚至超前地在新型態的社會結構/關係上工作?」傳統市場即便有它堅持不懈的經營者與維持的消費族群,但十年、二十年後逐漸退場的命運,某種程度上是可預想或「既視」的。它的文化意義、人情味與別具意義的交流模式,如何通過新的模式與方法來延續與創新呢?
 
事實上,新富町文化市場這幾年間所進行過的調查研究、整理、出版、展演已別具厚度,而倘若在進駐經營第二階段的計畫中,必須重新回到研究的起點來展開,那麼,如何通過跨領域團隊的創造性工作,來採集研究出種種有可能超出「既視」的記事,是本計劃前置採集調查研究的重點。
 
「既視感」(Déjà vu)或譯為「幻覺記憶」,指的是人在清醒的狀態下,第一次見到某個場景,卻感覺業已經歷過的怪異感受,有人把這種現象關連起某種「預知」、「預知夢」甚至靈魂漫遊或前世記憶的證明。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Michio Kaku)曾經從量子物理學的觀點來闡釋「平行宇宙」看,他認為既視感的神祕現象與狀態,很可能是一種「在不同宇宙之間轉動」的能力所引起的感覺。
 
以「場所既視」面對公共空間的預知死亡紀事,在命運到來之前運用新的方法來探索與建立可以改變命運的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除了多種層面的檔案建立、保存與復育之外,也有積極的參與行動與構築等實踐行為。在這方面,我們將組織跨領域採集研究團隊來展開多樣性的調查研究與檔案建立的工作,發揮敘事書寫的主觀性特質,描摹與捕獲種種可見與不可見的場所感知,以此帶動人們的想像力、身體感以及對一個「場所」的多種層次的描繪。甚至,敘事體的主觀性很可能會引致「誤讀」,但毋寧也是一種誘惑與勾引,在讀者心中種下一種探查的欲望,調動自身來展開追尋的種子。 
 
下一代的市場或平行宇宙
 
搶完了Good Design設計獎,新富町文化市場《場所既視》展覽探索下一代市場,緊來看嘜!
以「場所既視」為題,所欲勾勒的並非自身的生命經驗,而是90年代前後時代性的大賣場與超市興建的衝擊下,所帶來「市場」在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上的變遷與影響。
 
90年代大型超市的進駐,之所以能夠迅速的取代傳統市場的消費族群,不僅僅是價格上的「量販」優勢,更重要的是能夠滿足普遍工作模式的轉變:加班而無法買菜、婦女開始負擔家計而工作等現象。大賣場甚至已然成為都市人嶄新的休閒娛樂場所,24小時的深夜拱廊街,是週末夜消磨時間的好去處。此外,就心理層面來說,偏好賣場式消費的年輕族群,或是因為價格透明、品項充足、額外的消費獎勵(如集點、會員制),或是對多餘的人際互動不感興趣,乃至從賣場環境獲得某種安全感的狀態,都再再闡明了大賣場作為當代獨特的「詭秘」(ucanny)特質。
 
電子商務興起之後,大賣場更進一步受到威脅,亞馬遜從網路書店起家,消滅整個圖書零售產業之後,進而威脅沃爾瑪與好市多等百貨業,再侵略性地進入鮮食超市業。共享經濟的市場興起之後,優步(Uber)也進入餐飲市場,以食品外送服務進一步瓦解了「市場」的匯流與集聚本質。
 
也因此,「下一代市場」的意思並非專指「某個」世代、年齡族群,而是社會生活模式所對應消費模式轉變的族群。「下一代」既是對二十一世紀單子化的生活型態與社會關係的檢視與反思,也欲通過這一層面的探討來進一步回應「未來的市場」該是如何?該如何提供乃至為「下一代」創造需求?從市場所反映的世代之間的斷裂關係該如何修補、橋樑如何搭建、如何從情感與記憶的觸動,到扮演起共同生活的作用力(agent)?
 
關於平行宇宙的想像,與其說科幻地解釋成「具有不同命運而存在著的另一個X」,我們更傾向將之運用於「檔案的建立」到「系譜的創造」。換言之,每一組檔案組構成一個敘事,每一個敘事的推進也需要新的檔案的引渡,如同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或《看不見的城市》,以斷章持續創造、更新整體的手法。記憶拼圖的目的,並非僅僅為了形構「事實」,而更是「過程」的細查、耽溺與想像的開展。
搶完了Good Design設計獎,新富町文化市場《場所既視》展覽探索下一代市場,緊來看嘜!
另一方面,在空間介入的計畫操演上,市場中的閒置攤位、外部的公共空間,如何可能成為另類的自習室、教室、微型電影院、故事接龍等場所?這裡必須強調的是,不論是將空間運用於「展演」或「活動的創意使用」,重點還是必須與既存的空間中的人事物建立關係,通過各種形態的合作的演練,來形塑個體生命的創造性動能或「殊異性」(singularity)。
 
假如新富町未成指定古蹟
 
「場所既視」欲從「既視感」的多重意涵出發,將市場的活化復育關連起當代社會變遷的種種議題。當代新型態的經濟模式,越來越從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批判導向社群關係的創造,譬如以此為職志的「合作社」模式,其實一直在市場轉型的討論中缺席;而當代的空間活化的工作,也越來越關注流動性與組裝性的「築造」,所能持續牽引群眾的獨特驅動力。最後的這個提問「假如新富町未成指定古蹟」,看似一個應放置於開頭的提問,我卻想以此作為論述/展演的結尾,一方面藉此提醒文化資產的政策法令的檢討,另一方面,也或許是恰好在法國觀察許多極富盛名的市集文化,比如有革命背景的巴士底市集(Marché Bastille)、巴黎最古老的紅孩兒市集(Marché des Enfants Rouges)等地,係對應其「時代精神」而留存,不同於台灣的市場與夜市文化。倘若未被指定為古蹟的新富町的命運並非「既視」的拆除、轉變成更有有利可圖的建設,那在那個平行宇宙中,它需要何種時代精神來為「這一代」注入新的抵抗與生存的能量呢?這個問題,就留給所有的觀眾一起來想像。
 
 
延伸閱讀
炫目的現代設計,設計師吉田ユニ的奇幻世界
新富町—庖廩之所:走入傳統市場,窺探日常盛宴
超幽默的大阪魂!沒落文の里商店街海報新設計
DaMan Staff

《ZenBook Pro Duo 映照美力》互動藝術展捕捉不經意的流動美,新媒體藝術家王宗欣、美力大使林予晞力推

融入森林的藝術展覽《島嶼秘境》!手操山林動物紙雕、老玻璃窗海洋...盡在少少 siu siu 原始感覺實驗室

推薦閱讀

更多台灣設計

更多DaMan Staff

大人物 大人物小明

多讀一篇生活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