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北師美術館延續對跨領域策展實踐及創作者培力的支持,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合作,於2023年7月22日至9月17日推出《酷共生》展覽。由兼擅科學與當代藝術領域的新銳策展人林承緯策劃,本次展覽援引演化生物學與性別理論的概念,邀請劉玗、李紫彤、莊志維、吳思嶔、顧廣毅、張辰申、狸貓換、蘇琬婷、葉采薇、徐顥芸及張立曄共11組背景各異的藝術家,包括建築、生物工程、醫學等不同領域,企圖在跨科際的敘事調度下,交織出數個充滿差異與活力的共生提案。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展覽空間,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黃暐程

萌發於科學與性別敘事的交匯 《酷共生》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人類」為何物?人與其他生命的關係又是什麼?根據生物學家琳恩.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提出的「內共生理論」,人類細胞源自20億年前的熱漿菌與噬菌弧菌,在彼此吞噬、克服差異後共同生存,最終演化為所有生物的原始細胞。這也代表人類身上的細胞本身就是兩種以上生物共存下的產物。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面對生態中多樣的跨物種關係,哲學家凱倫.巴芮德(Karen Barad)則提出「酷兒展演性」概念,擷取人類「酷兒」性別理論中奇異、難以定義何謂正常的特質,為數種生物建立酷兒論述。在他筆下,進入熱漿菌生活的噬菌弧菌,成為物種演化史上第一段酷兒共生關係。展覽《酷共生》即援引以上理論,探問人在生態系中,面對生命間的種種差異,如何與其他個體開展相互依存的共生練習。

神話史、自然史與科學系統分類法敘事之交界處
展覽以劉玗的〈珍奇櫃〉作為開啟人類如何理解其他物種的楔子,看似博物誌的生物圖像其實源於藝術家對17世紀植物學家奧爾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的研究,其《安汶植物標本誌》是奠定印尼馬魯古群島基礎生物相的關鍵著作。不幸失明的郎弗安斯透過嗅覺、觸覺等感知,乃至於人類性格等比喻法,描述各類島上生物的樣貌與姿態,藝術家劉玗則根基於這些抽象文字,進行再圖像化的繪製練習,試圖補捉某種人類詮釋世界的方式。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劉玗,〈珍奇櫃〉,2018-2023,手繪插畫、紀錄片、文件,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黃暐程

為了更深入理解解剖學和人類身體的奧秘,張辰申不滿足於藝術創作的訓練,跨域就讀國防醫學院,其新作〈肉身計畫:偏差愛好者〉則將矛頭指向生理構成與人類相近的家豬,將其骨骸、外皮、頭部、心臟、血管組織等器官標本類博物館式的懸掛、擺置於展櫃中,構圖分別汲取《聖經》繪畫中常見的手持剝皮刀使徒圖像,以及傳統山水畫蘊含的五行概念,展現出東西方對人類身體觀的思考差異;一旁併置播放為豬隻植入人類牙齒的手術紀錄影像,以多重手法探討人豬之間的依存關係。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張辰申,〈肉身計畫:偏差愛好者〉,2023,動物標本、手稿、單頻道錄像,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黃暐程

從自然維度到人類酷兒的創作巡禮
吳思嶔的〈山羌模仿術〉
則展現出另種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先是由原住民獵人演示,人類如何學習、模仿位居食物鏈底層的山羌於山林中移動、進食、躲藏等生存技巧,並邀動物溝通師解讀山羌的想法與行為模式,探尋人與動物間行為的轉譯。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吳思嶔,〈山羌模仿術〉,2019,單頻道錄像、黏土、土、木頭,高雄市立美術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黃暐程

反思人類加諸於非人生物的既定觀點,藝術家顧廣毅與科學家攜手,奠基於白蟻生物學的知識基礎,推測一個由生殖與性別決定階級的白蟻社會之演化進程,在未來可能成為人類寄生的烏托邦想像,翻轉白蟻作為「害蟲」的刻板印象,建構一個由人與非人生物共同形成「酷兒生態系」的跨物種未來情境。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顧廣毅,〈酷兒白蟻計畫〉,2022-2023,白蟻模型、建築模型、出版物、海報、雙頻道錄像,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黃暐程

藝術家莊志維的〈直立優勢性〉則是現地製作的全新作品,以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臺灣原生種烏心石樹苗作為媒材,依高度、彎曲程度、分枝多寡等外型條件的進行篩選排列,從美術館一樓大廳一路蜿蜒至二樓展場,與空間中垂直的揀擇平台對比,並賦予觀眾「挑選」的權力,於展期間不定期置換眾人意志所揀選的樹苗,藉此反思人類之於物種選汰的掌控權力,同時詰問人類社會中「優秀」概念的建構。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莊志維,〈直立優勢性〉,2023,烏心石樹苗、支架系統、燈、現場行為,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黃暐程

將「共生」的探討擴延至人類酷兒的範疇,藝術家李紫彤則邀請國籍、文化、性別與性向相異的〈#迎靈者〉寫手,以經營臉書帳號的方式,分別召喚坤林(臺灣)、安德烈.魯夫(烏克蘭)及卡洛斯.托雷斯(哥倫比亞)三位冷戰後國家暴力犧牲者的數位生靈,在跨越酷異身份的過程中練習對創傷經驗進行同理、思索與提問。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李紫彤,〈#迎靈者〉,2018-2023,三頻道錄像、電腦螢幕、土壤、臉書帳號、檔案夾、個人小物、電線、毛線、鏡子,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黃暐程

狸貓換的作品〈紫待〉使用代表酷兒群體顏色的紫色螢光酵母菌釀製酷兒酒,借「子代」之諧音,取名「紫待」酒,回應中國南方為新生兒釀造「狀元紅」、「女兒紅」等花雕酒的習俗,並以海岸潮間帶撿拾的住家裝潢廢料組合成〈巢間〉,承裝「紫待」酒,同時將廢棄酒瓶回收碾碎後重新設計製作為酒具〈房波〉,試圖為酷兒族群在異性戀家庭的系統之外,建立嶄新的傳統。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狸貓換,〈紫待〉、〈巢間〉,2020-2023,酵母菌、釀酒設備、裝潢廢料、玻璃容器、水泥台座,北師美術館提供,攝影|黃暐程

經過充滿各類物種、生機蓬勃的二樓挑高展間,美術館三樓則由蘇琬婷、葉采薇、徐顥芸、張立曄的繪畫打造出另個異世界。這些作品在線條、色彩與敘事上皆衍生許多酷兒及異己共存的想像。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蘇琬婷,〈赤生嶼宙人〉、〈粉紅菱角星〉、〈弄姿醉紅〉,2011,藝術銀行典藏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葉采薇,〈剪綵式〉,2012,水墨顏料、絹本,96 x 150 x 3.6 cm,藝術銀行典藏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徐顥芸,〈那個世界你看見了嗎〉,2013,水墨顏料、紙本,103.3 x 102.7 x 3.3 cm,藝術銀行典藏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張立曄,〈世界大山 1〉,2017,壓克力彩、畫布,148.9 x 115 x 6.1cm,藝術銀行典藏

李紫彤的〈#迎靈者〉和莊志維的〈直立優勢性〉也延伸至三樓展場,並搭配策展人與其團隊拍攝的類紀錄片〈日常關係〉,影像中訪問五組專業工作與其他物種緊密關聯的實踐者,如白海豚生態研究員、放牧蛋農場的經營者等,試圖捕捉跨物種關係實踐的多元樣態,反饋至觀者的日常生活中。
北師美術館《酷共生》展覽亮點!11組跨領域創作探討跨越物種的依存關係
展覽影片〈日常關係〉,2023,單頻道錄像,策展人提供

酷共生 Co-becoming(s)
展期|2023.07.22-09.17,週二到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MoNTUE 北師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追蹤大人物
大人物FB大人物IG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 [email protected]

 

DaMan Staff

「Café Prouvé by Vitra」亮相台中!半年限定咖啡廳遇見法國設計大師Jean Prouvé經典之作

完美呈現啤酒泡沫黃金比例!日本nendo打造雙拉環啤酒罐「foam-can」

推薦閱讀

更多看展覽

更多DaMan Staff

大人物 大人物小明

多讀一篇生活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