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茶文化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不論是茶本身,乃至其延展出的美學或哲學等,皆是一大學問!我們以茶養性、以茶會友,藉由「茶」與自我和這世界交流,有些人遂在天與地之間建造一處茶席,無論是法國行動藝術家 Pierre Sernet 以簡易的材料搭建的無牆茶席《ONE》計畫、日本設計師吉岡德仁的代表作之一《玻璃茶室—光庵》,亦或是臺灣當代藝術家范承宗藉客家傳統器具發想設計的《茶窩》,都在探尋茶道中的和敬清寂,他們以各自的哲學對這世界發出邀請:你願與我席地而坐喝杯茶嗎?


流動於世界各地的茶席,每次獨特又相似的一期一會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左)T055-Mrs.-Watanabe,-Mt. Fuji, Shizuoka, 2003/(右)T014-Mr.-Asatsugu-Kishi, Fushimi Inari, Japan, 2002 ©Pierre Sernet

14 根細木棍、兩張榻榻米、一盆插花和一組茶具,從 2001 年開始,法國攝影師兼行動藝術家 Pierre Sernet 花了幾年的時間,帶著他用這幾樣物品自製出的簡易茶席遊走世界,走遍巴西、秘魯、美國、日本、法國,印度、中國、南非、印度、泰國等 20 多個國家,展開又名為「流動茶席」的系列行動藝術《ONE》。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T118, Phwayinkosi, Zululand, 2008 ©Pierre Sernet

Pierre Sernet 拍下每次的茶會,照片檔名記錄著相遇之人、之地和之時,入席的過客曾是印度的駱駝人、是夏威夷海邊的衝浪客、是南非部落的婦人、是巴黎機場的工作人員、是巴西貧民窟的少年,是與身著靛藍茶道服的 Pierre Sernet 截然不同的人們,即便來者來自於迥異的文化、茶席外的環境如此不同,Pierre Sernet 皆以茶相會,在那一小方格中,僅有你我兩人的存在,請你喝上一杯熱茶,刻劃出「一期一會」最和諧、美好的樣子。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左)T004, Denilson, Niteroi, Brazil, 2002/(右)T058-Malcolm,-Sunset-Beach, Hawaii, USA, 2004 ©Pierre Sernet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左)T075-Wan-Chang,-Great-Wall, China, 2005/(右)T086-Fu-Lai,-Xing-Ping, Guangxi, China, 2005 ©Pierre Sernet

流動茶席四周無牆,也沒有傳統茶道中的掛物等擺設,隨著 Pierre Sernet 所到之處環境的不同,每一次的茶席都生的獨一無二。無論環境景物如何變換,茶席內的氛圍是平淡、豁然,散發著禪意的,茶在其中似乎有了能量,消融了各種界線,不論我們生為何人、身處何方,此刻我們和世界都是一體的,Pierre Sernet 藉由《ONE》傳遞著每次相遇,每個瞬間的重要性,也讓人們看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左)T016-Alice,-CDG-Airport, Paris, France, 2002/(右)T046-Jaswant,-Osian,-Rajasthan, India, 2003 ©Pierre Sernet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T013-Rockefeller-Center, New York, USA,2001 ©Pierre Sernet

>> Pierre Sernet《ONE》


茶道之「寂」,與大自然共存的玻璃茶室-《光庵》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吉岡德仁的透明茶屋《光庵》。©Yasutake Kondo

若要將茶道的基本精神「和敬清寂」形象化成一個建築,絕對不能不提到日本設計師吉岡德仁的透明茶屋《光庵》。

延伸閱讀 >> 吉岡德仁操刀設計東京奧運聖火火,櫻花花辮點亮希望之火

構思源自於 2002 年吉岡德仁「透明家屋」計畫的作品《光庵》,在 2011 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出設計模型後,經過多年打造,於 2015 年「一覽無遺」地展示在人們面前。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光庵》裡僅置一組基本的茶具。©Yasutake Kondo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陽光穿越光之花所折射出的彩虹。©Yasutake Kondo

和 Pierre Sernet 的流動茶席相似,光庵裡沒有傳統掛物和擺飾,這間透明茶室的四周立面和屋頂全以玻璃磚瓦建造,地板的玻璃則用不規則的表面代替原本傳統式的塌塌米,凹凸的紋路也營造出漣漪的水面感,而天花板還設置了亮點之一的三稜鏡雕塑「光之花」,在特定的時間點,陽光射入相對的角度就會折射出美麗的彩虹!整間透明茶室隨著大自然而有千變的面貌,切合設計師想「以光打造建築」的發想。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光庵會隨光影而有不同的樣貌。©Yasutake Kondo

在光庵中感受萬物的變化,清透的空間即便有限,也能創造出無限的感知世界、感受與自然萬物共存的平靜和諧。現在透明茶室光庵正於東京國立美術館入口前的戶外展出,展期到明年的 5 月,在東京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感受光庵的透明之美。

>> 看更多《光庵》介紹


臺灣客家傳統器具結合編織手工藝的溫暖茶屋-《茶窩》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位在苗栗大窩的《茶窩》。©范承宗

臺灣以前六零年代時,苗栗客家農村的人們為了讓上山工作者在冬天也能喝到熱呼呼的熱茶,就用稻草編織出一個像巨型鳥巢的圓窩,裡頭也縫上塞滿棉花的內襯,製成具有保溫效果的保溫筒「茶壽」。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藝術家與茶窩內部。©范承宗


去年臺灣當代藝術家范承宗就以這苗栗獨有的傳統器具茶壽為靈感,用其擅長的竹編工藝、以稻草和臺灣國產柳杉為主原料,為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創作一處名為《茶窩》的茶屋,承接茶壽能「延長溫暖」的精神,讓人們在裡頭喝茶、溫暖相聚。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茶窩》以國產柳杉為基架、稻草和棉繩編織製成。©范承宗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位在苗栗大窩郊間的大小《茶窩》。©范承宗

一大一小的茶窩放置在苗栗大窩的大自然中,就像是原來就有的存在,人們在裡頭喝茶的同時,不僅能接近傳統客家文化,也能享受茶香、感受到稻香揉合草木的氣味,人與大自然彷彿融合為一。

>> Cheng Tsung FENG

不論是法國藝術家的《ONE》、日本設計師的《光庵》,或是臺灣藝術家的《茶窩》,都以獨特的方式呈現了各自心目中理想的茶席,即便它們都長得不盡相同,但皆給予人們心靈上的平和,也展現了人們可以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能,懷抱著謙敬之心進入那數疊之地,世俗的一切紛擾彷彿都將能獲得排解。


看更多【跨茶小|大玩跨界的茶設計專題企劃:

在天地間用 14 根木棍、玻璃或稻草搭建一處茶席,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
▶ 茶香水、茶葉皮革... 吃的穿的聞的用的,4 種編織起生活時尚的新茶產物!
 「跨茶小?」無氏製作 Pili 吳孝儒帶你跨出始料未及的茶設計解讀!
 在珍奶前也曾風靡歐美的「福爾摩沙茶」!臺灣百年前廣告刻劃出俏皮、典雅的東方美人形象
 不管愛不愛茶都想收藏!re-lab 「茶顏觀色」海報從設計美學帶你認識 14 款台灣比賽茶葉
 手工茶罐同時也是藍芽喇叭?京都百年茶筒老舖開化堂 Kaikodo 以職人工藝創意跨界質感家電
 茶占卜測驗:你的前世是哪一位古人?挑出你最愛喝的茶就知道!

----

大人物噗浪大人物臉書大人物IG 跟 大人物LINE@ 你....還沒加嗎?
若想分享創意或新聞訊息,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

KURA
KURA

K 編|有趣的事好像滿多的。 mail:[email protected]

在珍奶前風靡歐美的「福爾摩沙茶」!臺灣百年前廣告刻劃出俏皮、典雅東方美人形象

「跨茶小?」無氏製作創辦人 Pili 吳孝儒帶你跨出始料未及的茶設計解讀!

推薦閱讀

更多裝置藝術

更多KURA

大人物 大人物小明

多讀一篇生活靈感